费孝通曾为家乡题词:“修志读志用方志,识乡爱乡建家乡”。地方志被人们誉为“百科全书”。每到一个地方,快速熟悉这个地方的工具无疑就是档案与地方志等文献资源。
“夫家有谱、州有志、国有史,其义一也”,是清代史学大家章学诚在为《大名府志》所作的序里的一句话。意即大到一个国家,小到一个家庭,都离不开自己的文献记录。中国是世界上历史记录最为完备的国家。从甲骨文、青铜铭文、简牍、金石、缣帛,直到纸张、电子文件,历经千年发展,不论载体如何变化,档案作为记录社会变化的文本载体,其反映国运兴衰,厘清地方发展,记录人群变化的功能被一直传承下来。
地方志与档案的渊源很深,地方志的基本素材来自档案,而档案志正是二者的有机融合。今天,很欣慰地看到,经过方志部门同志两年多的辛勤编纂,《吴江档案志》即将出版。这本档案志是全区部门志大家庭中的一种,也是吴江范围内的第一本档案志。这本志书重点记述了从1959年6月吴江县档案馆成立至2014年为止,半个世纪中吴江档案事业发展变化的全过程,并简要追述了此前历史上吴江档案事业的发展。50多年来,吴江档案工作经历了从手工操作到现代化、信息化、数字化管理的发展进程。吴江档案局馆遵循“记录历史、服务社会,启迪未来”的宗旨,把这段发展过程记载下来,无疑对承前启后、继往开来,推进吴江档案事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。
吴江有着悠久的编史修志的传统,历代共编修旧志82种,其中县志28种,乡镇志38种、专志16种。而保存至今的有50种,其中县志16种、乡镇志18种、专志16种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,吴江先后启动了一轮、二轮修志工作。长期的编修实践形成了一批新方志成果,《吴江市志》《松陵镇志》《吴江教育志》《吴江丝绸志》《开弦弓村志》等40多部市志、乡镇志、专业志、部门志、村志出版或通过评审,数量之大、体量之巨可谓空前。
近年来,吴江档案局、方志办还积极发挥文史机构的职能优势,重视地方资料的积累,以及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。自1986年至今已编辑出版了31本年鉴,为地方留下了丰富扎实的数据资料。挖掘编写了《吴江名门望族》《百湖之城看吴江》《官德明鉴录》《吴江历代名胜》《吴江抗战纪事》《吴江方言俚语集成》等地方文化丛书,成为地方志工作中的一个突破点和亮点。开展口述史记录工作,先后出版蔡雪熊《我的回忆》、王寅初《滴水纪事》等,将民间记忆纳入社会记忆的范畴,提升了档案工作的社会影响。
希望这本《吴江档案志》的出版,能成为全区档案方志工作回顾总结既往,放眼展望未来的一个契机。同时,希望全区档案和方志工作者在新时代里,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引领,努力顺应时代潮流,创造出全国领先的一流业绩,为吴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。
吴江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汤卫明
2017年11月